國產手術機器人商業化難題待解

隨著國產手術機器人產品陸續獲批,“達芬奇”(由美國公司Intuitive Surgical,Inc研發生產)在國內市場的絕對優勢地位迎來本土企業的沖擊。

不僅如此,近段時間以來,國內手術機器人玩家在資本市場的活躍度保持高位。4月2日,杭州鍵嘉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鍵嘉醫療”)遞交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3月23日,哈爾濱思哲睿智能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哲?!保┩瓿煽苿摪錓PO第二輪審核問詢;1月11日,深圳市精鋒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精鋒醫療”)二次遞表港交所,沖刺港股IPO。

20091616583140547059

圖文無關

截至目前,A股及H股市場合計有3家國產手術機器人廠商,分別為天智航(688277.SH)、微創機器人(2252.HK)、潤邁德(2297.HK)。

不過,隨著行業發展進入下一階段,盈利困境成為籠罩在先行者頭上的一朵烏云。根據業績報告,微創機器人、潤邁德在2022年虧損同比擴大;2022年業績快報顯示,天智航仍未能實現盈利,凈利潤虧損幅度也出現同比擴大。

近日,天智航方面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核心產品骨科手術機器人單價昂貴,尚未有效進入醫保支付范疇是公司目前遇到的商業化難題之一。公司在2022年加大市場推廣力度,通過大量學術交流、臨床培訓等多種方式,向骨科醫生普及公司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先進技術應用經驗。2022年,上述產品開展的手術數量較往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天智航虧損擴大

業績快報顯示,2022年,天智航營業收入約為1.54億元,較2021年同期下降1.26%;凈利潤虧損約1.14億元,較2021年同期虧損擴大43.15%;扣非凈利潤虧損約1.36億元,較2021年同期虧損擴大31.73%。

截至2022年末,天智航總資產約12億元,較2022年初減少6.19%;歸屬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約8.8億元,較2022年初減少12.31%。

天智航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加大市場投入及營銷團隊建設,銷售費用較2021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2022年,公司產生的銷售費用為9080.14萬元,同比增長27.14%。此外,公司進一步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投入,研發費用較2021年同期增長10.11%至1.2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78.47%,較2021年同期增加8.1個百分點。

2022年半年報顯示,天智航是我國首家上市的醫療機器人企業(2020年7月在科創板上市),骨科手術機器人是公司核心產品,也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公司研發的“天璣1.0”骨科手術機器人在2016年11月獲得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核發的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許可;“天璣2.0”骨科手術機器人于2021年2月獲得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核發的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天智航骨科手術機器人累計開展手術數量超過1萬例,較2020年增長超過60%。2022年上半年,天智航骨科手術機器人開展的手術數量超過5000例,較2021年同期實現增長,已在國內150余家醫療機構進行了常規臨床應用。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上述產品已累計開展手術數量超過3萬例。

對于公司骨科手術機器人在2022年內開展的手術數量較往年有了較快速度的增長,天智航方面對記者解釋稱,首先受益于手術機器人市場的蓬勃發展,其市場規模每年均保持快速增長。其次,公司在2022年加大了市場推廣力度。對于公司骨科手術機器人累計開展的手術數量是否設置有階段性目標、當前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情況等問題,天智航方面則未向記者作出具體回復,僅表示“目前公司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大醫院覆蓋程度符合預期”。

同時,天智航方面對記者坦言,公司在推進產品傳統銷售模式的過程中確實面臨一些難題。公司為此采用多種業務模式,以緩解醫療機構一次性購買骨科機器人面臨的資金支付壓力。2021年,公司研發的天璣系列骨科手術機器人所支持的手術和一次性骨科手術機器人配套耗材納入北京醫保支付范疇。

2022年半年報顯示,天智航實行以經銷為主、直銷為輔的銷售模式。2022年上半年,公司積極推進“購買技術服務”模式(即天智航向醫療機構提供骨科手術機器人及相關配套設備并提供技術支持,醫療機構通過購買服務方式獲得骨科手術機器人臨床服務,并按照開展骨科手術機器人手術數量向天智航支付技術服務費)的業務拓展。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已實現多臺“購買技術服務”模式的裝機入院。

天智航方面向記者透露,未來,對于有一定手術量的基層醫院,公司將繼續與醫院探索經濟合作的方式,推廣使用更多機型。同時,公司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骨科機器人的遠程指導和操作平臺,充分發揮上級醫院的專家經驗,幫助基層醫生快速地掌握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操作技術,開展更廣泛的手術。

不過,自2020年上市以來,天智航仍然處于虧損狀態。對此,天智航方面表示,公司虧損主要源于骨科手術機器人發展前期研發投入較大,且目前只形成單一銷售(多數客戶為大三甲醫院或骨科??漆t院),需逐步完善建立降低入院裝機門檻的運行體系和營銷方案。加之公司將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創新能力放在首位,對新技術和新產品不斷投入,研發人員薪酬及材料費持續上漲,公司營收增速未能超過研發總投入增速。

未盈利玩家沖刺IPO

無獨有偶,在港股上市的微創機器人、潤邁德與天智航同樣面臨盈利困境。業績報告顯示,2022年,微創機器人凈虧損約11.46億元(2021年虧損約5.85億元);潤邁德凈虧損約13.46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12.42%。

2022年,微創機器人、潤邁德發生的研發開支分別約為7.56億元、4420萬元,分別同比增長約92.5%、63.8%。2022年前三季度,天智航的研發投入合計約8032.9萬元,同比增長14.95%,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95.33%,同比增加28.65個百分點。

已成功上市的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仍在探路商業化之際,其他玩家前赴后繼,意欲叩開資本市場的大門。其中,鍵嘉醫療、思哲睿擬采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遞交IPO申請。

《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二十二條第二款第(五)項規定的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于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并滿足相應條件。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7號——醫療器械企業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支持處于研發階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業上市。

招股書顯示,鍵嘉醫療、思哲睿目前均尚未實現盈利。同樣,赴港交所IPO的精鋒醫療也未實現盈利。

記者注意到,上述3家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的核心產品各有所側重。鍵嘉醫療的核心產品為ARTHROBOT髖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可輔助醫生開展髖、膝、單髁等關節置換手術。2022年4月,上述產品取得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目前正處于市場拓展階段。

截至2022年9月末,鍵嘉醫療核心產品尚未實現銷售收入。2019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3228.09萬元、-4991.92萬元、-9918.21萬元和-2.77億元。招股書顯示,鍵嘉醫療此次IPO擬募資約15億元,分別投向手術機器人技術研發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等5個項目。

對于核心產品的商業化開展計劃,鍵嘉醫療方面對記者表示,“目前公司處于IPO審核靜默期,受監管信息披露要求,公司近期項目進度、業務數據及經營規劃等不方便透露?!?/p>

與鍵嘉醫療不同,思哲睿、精鋒醫療的手術機器人產品目前已實現銷售。招股書顯示,2022年12月,思哲睿腔鏡手術機器人——康多機器人SR1000產品中標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腹腔內窺鏡手術系統采購項目,中標價格為538萬元,中標單位為思哲睿經銷商;2023年2月,思哲睿與經銷商簽訂合同,向四川省泌尿外科醫院銷售1臺醫生控制臺、1 臺患者手術平臺和1套內窺鏡系統及配套部分耗材,終端采購價格為900萬元。2022年12月,精鋒醫療獲得四川省一家三級甲等醫院的第一筆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MP1000銷售訂單,具體銷售金額未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思哲睿、精鋒醫療所布局的腔鏡手術機器人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手術機器人產品。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東吳證券研究所發布的數據,2020年,腔鏡手術機器人占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約63.15%,骨科手術機器人占比約16.75%。

上述數據顯示,2017年—2021年,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從7億元增長至32.4億元,預計到2025年達113.6億元,且未來將持續增長。

來源:中國經營報